在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开幕之际,2023年4月22日下午3点,黄必康教授以“文学翻译的创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诗意传达”为题作揭幕之讲,黄教授探讨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自觉、文化移植和审美融通问题,以打通中西文学、美学及翻译学的大视野阐发文学翻译的核心命题,拓展了国内外莎学研究的研究范式,为中国莎学研究话语体系之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必康教授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澳门美高梅赌场
二级教授、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英国杜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客座国际高级研究员、美国福尔杰莎士比亚研究客座艺术家研究员。

黄教授强调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提倡译者在翻译中找到中西审美的公约数,以语言之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传达,实现艺术精神的互动和交相辉映。
讲座伊始,黄教授便提出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应倡导译者自觉、文化移植和审美融通,他指出,诗性的文化通感是诗歌翻译中译者自觉的前提,而语言的不确定性则决定了诗歌翻译中不可简约的译者主体性、文化可阐释性和审美融通性。诗歌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译者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文化感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创造性再生产过程,其中包括移植、阐释,操纵重写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因此,黄教授强调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在场”,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不仅是诗歌文本之间的桥梁,更是共同诗意的传达者,不同文化碰撞的参与者、传播者、阐释者和重建者。在这个意义上,诗歌译者就是文本互文交流过程中具有文学创新精神的作者。
黄教授援引瓦尔特·本雅明、罗曼·雅各布森以及艾兹拉·庞德等多位学者的观点,阐明了翻译者的引导作用、翻译的语言学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引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他对英汉诗歌互译的理解。他将文学翻译过程视为译者基于自身语言理解、文化体验和审美追求,选择不同诗意表达方式,与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共同互动的再创造过程,因而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为本位,追踪原诗诗意,同时展示中国诗歌典型的意境和意象,表现中国诗词歌赋的音律品位,通过翻译唤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受,在译诗中传达出中国的话语优势和文化自信。
讲座最后,黄教授分享了一系列诗歌诗意翻译相关案例,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共鸣,在提问环节,澳门美高梅赌场-美高梅网上赌博
师生以及参会的其他高校师生踊跃提问,就文学翻译问题同黄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黄教授的讲座体现了中国学者高屋建瓴的大格局,开拓了外国文学以及翻译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师生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图片来源:澳门美高梅赌场-美高梅网上赌博
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