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胡安江,中山大学博士(2007),南京大学博士后(2010)。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2009)、博士生导师(2013)、博士后合作导师(2013);科研处处长、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8)、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19);澳门美高梅赌场-美高梅网上赌博
博士生导师(2022)、四川外国语大学嘉陵特聘教授(2019;2022)、重庆市“英才计划”(宣传文化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类)名家名师(2021)、重庆市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翻译教学与研究”科研创新重点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翻译专业”负责人、翻译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翻译学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常务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担任重庆翻译学会会刊《翻译教学与研究》副主编、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文》及CSSCI集刊《英语研究》编委、《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哲社版>》等刊物匿名审稿人。先后访学中国香港浸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史研究、中译外研究、翻译与文化研究、汉学家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含合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1次、重庆市第八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一),专著《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入选2020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目录。
二、出版著作、教材
胡安江. 2023.知识考古与话语重构——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安江. 2021.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董洪川、刘丽芬、胡安江. 2021.外语界面研究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安江. 2020.从文本到受众:翻译与文化研究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安江. 2019.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安江. 2016.新编应用语篇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许钧、宋学智、胡安江. 2016.傅雷翻译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
胡安江. 2011.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三、发表论文
1.胡安江. 2022.美国诗人Peter Stambler寒山诗英译的“体认”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298-307.
2.胡安江. 2022.知识考古、话语重构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5):12-21.
3.胡安江. 2021.跨越时空的相遇:彼得·斯坦布勒寒山诗英译本的前景化研究[J].翻译季刊(4):43-52.
4.胡安江. 2021.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新趋势、新变局与新思路[J].中国翻译(1):68-74.
5.苏文雅、胡安江. 2021.伊维德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J].外国语文研究(02): 79-86.
6.游铭悦、胡安江. 2021.柯迂儒的译介历程和翻译策略. 翻译教学与研究(01), 96-105.
7.张欣、胡安江. 2021.甘为译事负韶华[A].肖维青、卢巧丹主编. 2021.译艺与译道——翻译名师访谈录[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49-58.
8.胡安江. 2020.中国特色对话外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J].中国翻译(2):44-51.
9.胡安江. 2020.海关官员/走私者:晚清译者的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研究[J].上海翻译(5):44-51.
10.彭红艳、胡安江. 2020.从“喧哗”到“沉寂”:晚清至五四时期林译哈葛德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外语教学(3):89-93.
11.彭红艳、胡安江. 2020.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话语模式与叙事优化[J].当代外语研究(1):119-128.
12.胡安江. 2020.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J].北京第二澳门美高梅赌场
学报(5):3-17.
13.胡安江. 2020.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热点、问题与趋势[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1-12.
14.彭红艳、胡安江. 2019.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与传播:现状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5):114-122.
15.胡安江. 2018.中国文学“走出去”与中译外研究[A].许钧编. 20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91-312.
16.胡安江. 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就与反思[J].中国翻译(6):18-20.
17.胡安江. 2018.专业区分度·课程建设·职业前景——关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方翻译(3):4-8.
18.胡安江. 2018.专业区分度·课程设置·职业前景——关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当代外语教育(2):18-20.
19.胡安江、彭红艳. 2017.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J].外国语文(6):129-134.
20.胡安江. 2017.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5):77-80.入选重庆市作家协会/王本朝编. 2019.重庆作家作品年度选(文学评论卷)[C].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41-248.
21.胡安江. 2017.数字化时代的众包翻译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外语教学(3):86-90.
22.胡安江、彭红艳. 2017.从寂静无声到众声鼎沸——刘震云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J].外语与外语教学(3):1-11.冯全功、卢巧丹主编. 2018.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全文转载:456-474.
23.黄友义、胡安江等. 2017.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评估与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访谈MTI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先生[J].翻译教学与研究(1): 3-10.
24.李媛媛、胡安江. 2016 .副文本:译本接受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以《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为例[J].英语研究(2):73-78.
25.胡安江. 2016.创译话语及其跨语际实践——兼论创译话语实践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翻译教学与研究(1):39-53.
26.胡安江、梁燕. 2015.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6):67-76.
27.胡安江、胡晨飞. 2015.美国主流媒体与大众读者对毕飞宇小说的阐释与接受[J].小说评论(1): 86-94.许钧、李国平主编. 2018.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二)[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全文转载:32-48.
28.胡安江、周晓琳.2015.“求同”还是“存异”?——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日本汉诗英译为例[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1): 92-98+165.
29.胡安江. 2014.从自言自语到众声鼎沸——论张佩瑶教授翻译史研究的“太极推手”路向[A],张旭编.风筝不断线——张佩瑶教授译学研究纪念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0.胡安江. 201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相关问题探讨[A].牟延林主编.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选[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1.胡安江. 2014.寒山诗在域外的流布与接受[A].秋爽,姚炎祥主编.第七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3)[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2-47.
32.胡安江、胡晨飞. 2013.“整合适应选择度”与译本的接受效度研究——以《好了歌注》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外国语文(6):110-116.
33.胡安江、祝一舒. 2013.译介动机与阐释维度——试论阎连科作品法译及其阐释[J].小说评论(5):75-82.许钧、李国平主编. 2018.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二)[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全文转载:237-252.
34.胡安江、周晓琳. 2012.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J].外国语文(5):108-112.
35.胡安江、胡晨飞.2012.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55-61.
36.罗天、胡安江. 2011.分割的权力各异的翻译——从权力话语的视角看抗战时期的翻译活动[J].外国语文(4):82-85.
37.胡安江. 2011.寒山诗的三个世界[A].秋爽、姚炎祥主编.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2010)[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96-604.
38.胡晨飞、胡安江. 2011. “活出历史”还是“亲历历史”——一项基于目的论视角的分析[J].外语与翻译(1):27-31.
39.胡安江. 2010.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6):10-16.刘云虹编. 2019.葛浩文翻译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全文转载:186-204.冯全功、卢巧丹主编. 2018.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全文转载:33-42.
40.苏珊·S·兰瑟,胡安江、唐伟胜. 2010.我们到了没——“交叉路口”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未来[J].外国语文(3):1-6.
41.胡安江. 2010.意识形态与文化诗学的一面镜子---多丽丝·莱辛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1):1-6+15.
42.胡安江. 2010.中国古代旅行书写与翻译研究的传统角色[J].外语学刊(1):113-117.
43.胡安江. 2009.美国学者伯顿·华生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J].解放军澳门美高梅赌场
学报(6):75-80.
44.胡安江. 2009.相遇寒山——寒山诗在英国的传布与接受研究[J].英语研究(3):59-64.
45.胡安江. 2009.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9):53-57.
46.胡安江、周晓琳. 2009.空谷幽兰——美国译者赤松的寒山诗全译本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3):131-135.
47.胡安江. 2009.历史意识与诗性原则——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诗学研究[J].外国语文(2):130-134.
48.胡安江、许钧. 2009.译者的隐身——论傅译作品的语体选择[J].中国翻译(2):28-33.
49.胡安江. 2009.美国学者韩禄伯寒山诗全译本研究[A].区鉷主编.珠水诗心共悠悠/第二届珠江国际诗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18-224.
50.胡安江. 2009.寒山诗的返程之旅及其在港台地区的传布与接受[A].秋爽、姚炎祥主编.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7-221.
51.胡安江. 2008.寒山诗在域外的传布与接受[A].唐代文学研究年鉴[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68-285.
52.胡安江、周晓琳. 2008.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与译者的主体身份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103-107.
53.胡安江. 2008.翻译文本的经典建构研究[J].外语学刊(5):93-96.
54.区鉷、胡安江. 2008.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化[J].中国翻译(3):20-25.入选何善蒙编. 2009.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5.周晓琳、胡安江. 2008.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 125-130.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71-76.
56.胡安江. 2007.翻译的本意——《枫桥夜泊》的五种汉学家译本研究[J].天津澳门美高梅赌场
学报(6):63-68.
57.胡安江. 2007.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117-122.
58.胡安江. 2007.绝妙寒山道——寒山诗在法国的传布与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4):95-10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全文转载:81-86.
59.区鉷、胡安江. 2007.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3):150-158.《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全文转载
60.胡安江. 2007.翻译史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孔慧怡著《重写翻译史》[J].外语与翻译(3):74-76.
61.胡安江. 2006.胡安江.再论翻译教学[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127-134.
62.胡安江. 2005.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J].解放军澳门美高梅赌场
学报(6):67-72.
63.胡安江. 2005.妥协与变形——从误译现象看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的理论缺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21-125.
64.胡安江. 2005.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语言的审美再现[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24-28.
65.胡安江. 2004.文本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试论文学翻译的审美效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20-123.
66.胡安江. 2003.论读者角色对翻译行为的操纵与影响[J].语言与翻译(2):51-53.
四、教学/科研项目
国家级
1.2019-202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影响与机制研究(19XWW002)
2.2011-2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11BWW011)
3.2007-2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07XWW003)
省部级
1.20220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22111)
2.202205.重庆市社科规划英才计划项目:寒山诗英译研究(2022YC055)
3.202112.重庆市一流课程《商务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4.2019-2021.重庆市第六批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翻译研究方法论》
5.2015-2017.重庆市第四批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翻译研究入门》
6.2014-2018.重庆市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yjg142024)
7.2011-2013.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重塑英语世界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学典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学校级
1.202108.四川外国语大学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翻译专业一体化建设虚拟教研室
2.202107.四川外国语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商务口译》
3.2021-2023.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4.202104.《国际话语译介》获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2019-2021.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
6.2018-2022.四川外国语大学后期资助科研项目:美国汉学家伯顿·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sisu2018077)
7.2017-2019.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8.2016-2018.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改项目(特色教材):新编应用语篇翻译教程
其他
1.2021-2023.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MTIJZW202105)
五、获奖情况
202205,《新时代“六元一体”语言服务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与实践》获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2201,《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论文)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六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2012,《傅雷翻译研究》(合著)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02012,《新编应用语篇翻译教程》(教材)获评重庆市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202009,《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专著)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目录
202007,《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专著)获四川外国语大学第四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1912,《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思考》(论文)获重庆翻译学会第五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403,《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专著)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09,《译者的隐身—论傅译作品的语体选择》(论文)获四川外语学院第九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六、讲授课程
专业导论(团队合作上课,翻译专业本科生)
国际话语译介(团队合作上课,翻译专业本科生)
翻译导论(重庆市精品视频课程)(团队合作上课,翻译专业本科生)
翻译研究入门(英语口/笔译方向硕士研究生,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
翻译研究方法论(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翻译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
翻译理论前沿(团队合作上课,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翻译学博士研究生)
翻译文化史论(翻译学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邮政编码:400031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