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7点到9点,德语专业全体教师与德语专业大一新生一起开展了“德语学习方法及专业规划论坛”。

Huber老师率先就其研究领域语言学进行发言。她指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应摒弃对语言学的偏见,即“难”和 “枯燥”。语言学并不是单纯研究语法,还涉及语言学习中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应用,应当正确认识。黄俊老师在Huber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性发言。他强调语言学是门更需要理性思维和综合学科思维的科学,讲述了语言学带给他理性思考研究问题的收获。毛亚斌老师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着重强调了在德语学习及大学学习中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性,尤其是第一年的初级学习阶段,需要学生踏实、勤奋地下苦功夫,扎扎实实打好底子;而到了高年级阶段也不应忘记大学生的身份,注重拓宽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术内涵。吴娟老师从细节方面进行了发言。她强调大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完善发音,作为德语专业学生不应放弃英语学习,辅修和二外的选择要根据自身定位而不要盲目跟风等。郭萌老师主要从留学德国的方面进行了发言。她从德国高校概况、类型、排名、留学费用、申请流程以及为什么选择留学和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留学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系主任薛松最后发表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大学应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即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方面的创新,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通专结合的能力,即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生以此为目标,带着思辨与创新去探索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薛松老师还对我国高等学校德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最新讨论稿,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作了介绍。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纷纷踊跃提问、表达感想。他们认为这次论坛活动对他们启迪很大,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学好德语的决心以及日后发展的方向,也对自身的定位更加清晰、更有信心。

同日下午,德语系全体教师还开展了以低年级教学方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德语系老师围绕黄俊老师“德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协同的讨论”及吴娟老师听力课程展开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讨论。